脑膜瘤发自鞍结节脑膜,称作鞍结节脑膜瘤。鞍结节的前方为蝶骨平台,再前方为嗅沟;其两侧为视神经,再向外为前床突及颈内动脉;后方为鞍隔及视交叉,垂体柄穿过鞍隔至鞍窝内的脑下垂体;后上方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支,还有丘脑下部.鞍结节脑膜瘤常常发展得很大,大的可达到5cm直径。通常肿瘤呈球形生长。
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1.5:1),多发生于成年人(14~72岁),首发症状出现到住院时间平均39个月(2个月~244月)。
一.症状及体征
首先出现视力减退,颞侧视野缺损,眼底有视神经原发性萎缩,颅骨平片可有前床突或蝶鞍萎缩,鞍结节骨质增生,到了晚期可有内分泌障碍及蝶鞍扩大。
二.影像学
脑血管造影:肿瘤由筛动脉供血,脑膜中动脉也可参予供血。注射造影剂后可见由鞍结节发出放射状肿瘤血管,肿瘤呈均匀的染色。肿瘤大于1.5cm直径时可将两侧大脑前动脉向上外方推移,合成半圆形。X-CT及MRI:显示鞍上有高密度或稍高密度的球状影像,注射造影剂后密度增强。
三.手术
局部解剖:肿瘤附着于鞍结节,把两侧视神经向外下方推挤,使之变薄,两侧压迫程度常不一致。少数肿瘤与视神经之间形成粘连,偶尔视神经嵌进肿瘤表面。肿瘤向外下方发展还可接触到颈内动脉,甚至使之嵌进肿瘤表面。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支贴附在肿瘤后上方。肿瘤巨大时,将丘脑下部向上推挤。
手术采取额部前颅窝入路,翻一骨瓣,尽量靠下,骨瓣翻向颞侧。肿瘤小时在蝶骨嵴前方平行切开硬膜(硬膜外入路),或在额叶前方切开硬膜(硬膜下入路)进入鞍区均可;对於较大的肿瘤,最好由硬膜下进入,暴露更充分些;如果肿瘤主要向蝶骨平面发展,并且很大,可采取双额开颅,翻一大骨瓣(包括两侧额骨)向一侧,将前端上矢状窦结扎,切开大脑镰,使之充分暴露。对於鞍结节脑膜瘤是否需要在视力视野有障碍的一侧或障碍重的一侧开颅,视肿瘤的大小而定:肿瘤不很大,对于右力的手术者不管肿瘤编左侧或偏右侧,皆可由右侧进入。如肿瘤巨大,发展到一侧视神经外侧,或颈内动脉外侧,则最好由该侧开颅。要求做到:(1)将肿瘤全部切除;(2)保存视力;(3)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如丘脑下部、脑动脉(特别是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支)、脑干及视神经。肿瘤的切除步骤是:(1)先分离肿瘤在鞍结节的附着点;(2)如肿瘤大,则切除肿瘤内容;如肿瘤小,则勿需此步,而直接过渡到下一步;(3)分离瘤壁。
肿瘤内血管的“异形性”(或称“畸形性”)是术中肿瘤大量出血的原因,所以先分离肿瘤在颅底脑膜上的附着点,阻断脑膜血管供血,以减少摘取肿瘤内容时的大量出血,这种肿瘤主要的供血来自筛动脉。分离肿瘤底部后,肿瘤也即松动。当肿瘤巨大时,也可由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支发出分支供血,所以要先掏取肿瘤内容以扩大手术视野,以后将肿瘤从周围组织分离开来。掏取内容绝大部分后,轻轻牵拉瘤壁,在手术显微镜的直视下,小心分离肿瘤表面与邻近组织的血管连系、丘脑下部、脑动脉、视神经等。有了显微镜及其显微器械、电磁刀,即使肿瘤很大也可能将肿瘤成功地彻底切除。
术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视神经及视交叉,它们埋藏在巨大肿瘤的后下方,可能紧紧贴附在肿瘤表面,有的要在镜下仔细搜索才能找到,还要注意保护颈内动脉。
手术后果:术后视力的恢复与肿瘤大小及侵犯的范围密切相关,肿瘤愈大及视交叉及视神经受压愈久,视神经原发性萎缩及视力减退愈严重,术后恢复的可能性愈小,而且还有可能恶化。通常肿瘤与视神经仅为压迫关系,但长期压迫,可使它们之间形成粘连及新生小血管,增加分离肿瘤的困难。当肿瘤向视神经方向极度增大时,视神经在肿瘤表面被极度牵拉而变薄。时间久了,色泽发生变化,会使术中难以分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镜下很小心地将肿瘤从视神经上分离出来,虽然也有的视力稍有改善,但常常难以好转,甚至于恶化。
在今天的手术条件下,一般都能将肿瘤全部摘除,手术死亡率应很低,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在镜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先阻断鞍结节部对肿瘤的供血,再用接触性激光或电磁刀掏取肿瘤的大部分内容,使瘤壁松动;在良好照明下,分离瘤壁周围贴附着的脑动脉及其供应肿瘤的分支、丘脑下部、视神经及视交叉。当瘤壁松动后切勿用力牵拉,以免拉伤周围贴附着的正常组织或拉断供应肿瘤的细小动脉。只能轻轻牵拉,细心分离。应做成一个不流血的手术。
当肿瘤已发展得很大,已发展到视神经下方或颈内动脉下方,还可在内窥镜观察下将肿瘤切除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