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临床医学都强调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我国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和西方医学的“个别对待”意义相近,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体化治疗。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在于针对不同肿瘤的分子学特性给予恰当治疗。
靶向治疗是建立在对基因、受体认识基础上的新治疗方式,短短十年已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ASCO评出的肿瘤临床11大进展中有3项与靶向药物有关,由此可见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臻重要。
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使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入一个全新的广阔领域,使患者中位生存期超过2年。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最主要的两个靶向治疗药物是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贝伐单抗。
西妥昔单抗目前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一、二和三线治疗。BOND研究结果显示,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可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缓解率。CRYSTAL研究和OPUS研究结果显示KRAS基因检测对西妥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作用为靶向治疗个体化指明了新方向。
对于贝伐单抗,根据AVF2107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贝伐单抗联合IFL方案获美国FDA批准作为转移性大肠癌一线治疗方案。ECOG3200研究结果显示,FOLFOX4方案联合贝伐单抗二线治疗晚期大肠癌,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患者中位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虽然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相比,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和血液学毒性较少,但也不容忽视。相信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治疗策略和用药艺术的提高,靶向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会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