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分子靶向药物对肝癌的客观疗效和生存期的改善有限,目前尚未找到相关优势人群及准确预测疗效和毒性的方法,因此肝癌治疗仍任重而道远。”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90%为肝细胞癌(HCC)。我国晚期HCC患者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近年来,以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bravinib等药物为代表的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治疗肝癌受到广泛关注。
适合人群和治疗时机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B,体能状态评分为0~1,无法或不适于手术和肝动脉介入治疗或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适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在治疗时机方面,肝功能情况良好、分期早、早用药者获益更大。
疗效评估
传统以影像学为基础的RECIST标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可能不适于分子靶向药物的评估。该标准仅依赖肿瘤大小的影像学改变进行疗效评估,未考虑“存活肿瘤”的情况。而分子靶向药物的抗癌作用在许多时候表现为肿瘤坏死和空洞形成,而肿瘤大小却没有显著变化。分子靶向药物带来的代谢改变可能先于肿瘤大小的改变,而RECIST标准却无法判断肿瘤的代谢改变。多项研究也证实,RECIST标准往往低估了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2000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和2008年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AASLD)都提出了“存活肿瘤”的重要概念。
TTP是指随机分组至出现影像学进展时的时间间隔,而无进展生存期(PFS)是指随机分组至出现影像学进展或死亡的时间间隔。HCC疾病进展引起的死亡与肝功能衰竭所致死亡均可影响PFS的准确捕获能力,因此作为HCC的研究终点,TTP优于PFS。目前对甲胎蛋白(AFP)是否可作为肝癌疗效的监测指标仍存在争议。因此,索拉非尼的长期疗效评估可考虑采用OS,短期疗效采用TTP,而AFP仅作为参考指标。
|